查看原文
其他

四十年前,我被隔离了 | 曹景行

曹景行 文汇笔会 2021-03-11

东方出征(固体油画)陈燮君


正好四十年前的此时,我被隔离了,关进复旦大学的传染病房。


极不寻常的七十年代即将结束,我的大学生活进入二年级上学期。发病前不久刚去宝山农村战“三秋”(秋收、秋耕、秋种)实践,对我们这样下乡多年的老知青本不算啥事。只是回校后感觉胃口越来越差,疲劳,再后来眼睛开始转黄。自知不妙去了校医院,查出转氨酶(GPT)指标超过200,确诊急性肝炎,必须马上隔离! 


三年前我在黄山农场得过一次急性肝炎,正好妻子怀孕去了上海,我一人在小家中自我隔离,喝了好多瓶农场自产的垂盆草糖浆,一个月后没事了,返工上班。主要后果是1977年第一次高考,大雪中到太平县城检查身体,老老实实填写了病史,即时被刷下录取名单,否则人生很可能走上另一种轨道。


1978年夏天再次高考,有幸进了复旦读历史,谁知急性肝炎还是缠着我,本以为得过了就有免疫力,弄不明白怎么会再来一次。化验报告出来,校医院即刻要我回宿舍收拾被具去隔离病房,之前虽有预感,一时间还是呆住了。学校很快就安排人员来我们班宿舍消毒,就怕传染开来。带着歉意向同学们说了再见,带着茫然前往女生宿舍楼,一路在想如何把消息告诉妻子。


妻子与我同时考进复旦,俩人带着两岁女儿的户口全家回到上海,她读化学。可以想象,她知道后与我一样手足无措。在送我去隔离病房的路上,两人都在想同样的问题:今后怎么办?我们年过三十还能够一起上大学、读复旦,本来是做梦也没想过的大转变,谁知刚开了个头就遇上这种倒霉事。我的大学生涯会不会到此为止?


那时的复旦大学,进了邯郸路老校门,校内主干道“南京路”往西走到头,有几栋很有年份的灰砖小楼。我们历史系和其他几个文科系各占其一,还有一栋是“校办”。靠外边那栋四周用铁丝网围着的,就是校医院的隔离病房。我住进底层进门右侧那间,成为整栋楼里第四个病人,一楼二楼各占一边。


安顿下来以后,思路渐渐清晰起来,有了点头绪:首先是让身体尽快好起来,其次是如何保证学业。离学期结束还有一个月,如果能过了这一关,寒假好好休养,争取下个学期正常复课,那就上上大吉了。问题是面前就有一大难关:按照我的病情,校医院打算同外面的传染病院联系,如果有床位就把我送过去。大概是第五天,关键时刻到来了。


午饭后不久,校医院的救护车开了进来,要我转院。我坚持不走,给了医生两个理由:首先我这两天感觉好多了,食量恢复了,也不怎么怕油腻了,病况应该好转。第二,这儿休养条件比外面医院好得多,可以养病读书两不误,不会再传染别人或相互感染(那时还不懂“交叉感染”的说法)。女医生心软,被我说动了,答应过两天再化验一次,如果指标没有明显下降,还是要去传染病院。


我当然一口答应。此后两天可能是我有生以来最乖的日子,除了好好睡觉休息,好好吃饭补充营养,还一瓶接一瓶喝垂盆草糖浆,几乎当茶。治疗急性肝炎好像没什么特效药,主要靠休息和营养,所以有“富贵病”之说。垂盆草糖浆有降低转氨酶之效,而且又是我待了十年之久的黄山农场出产,喝起来特别有亲切感。


两天后再抽血化验,谢天谢地,主要指标都已接近正常,当然就不用去传染病院了。我大大地松了口气,开始安心度过一个月的休养。复旦的隔离病院条件真不错:病房空间大,比我们七八个人住一间的学生宿舍还要大一倍;非常安静——因为是传染病,除了医护查病房没人会进来,病人之间很少串门子,只在院子里散步时聊上两句。


隔离病房的伙食更比学校食堂好太多,尤其是做饭阿姨对我们很照顾。香酥鸭是她的拿手菜,每天做一只分成四份。我能够在一个月内养好身体,除了妻子送进来的好吃东西,三十天的香酥鸭功不可没。我出院后没有再回去看看,好多年后一位同时住那儿的“病友”告诉我,做饭阿姨已经去世,不知什么病最后引发了尿毒症。那时她应该才五十多岁,还不到退休年龄呢。没有机会谢谢她,晚了!


隔离期间当然不用上课,所有时间都由自己支配。每天睡觉吃饭之外就是看书,除了上课的东西,还看了好多本平时想看而没时间看的好书。另外还带了半导体收音机,整天开着都不会妨碍别人,也免得房间里过于冷清。每天中午追听电台里小说联播英国作家柯林斯的《月亮宝石》,中学时看过,病榻上重温一遍仍然津津有味。还有就是关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新闻,没想到这事成为苏联崩溃的起点。


那个学期的课程已近尾声,我在病房里照样复习迎考。有几门课目同学把考卷送来交给医生,我做完后消毒再套入信封拿出去。成绩出来都还不错,应该不会是老师可怜我生病吧。学期结束,同学们放假,我也高高兴兴回家,继续自我隔离休养。下学期开始我完全正常上课,包括体育。唯一的变化,是学校安排我和另一位生过肝炎的同学搬去楼梯口的小房间,一直到最后毕业。


今年春节后回到上海,在家自我隔离了好多天,那种感觉让我想起了四十年前,很像。只是当年还没有手机,病房里没有电视,日子简单得多,可以专心看许多书。另外,过去我们没有任何取暖设备,上海的冬天比现在冷好多,也就扛过来了。很怀念这一个月的特别日子,估计再过多少年,有人也会怀念今天。

 

2018笔会文粹《那“通关密语”》已经出版,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可在文汇出版社微店购买,点击“阅读原文”可跳转至当当购买

【笔会近期作品推荐】

舒飞廉:武汉围城第五天,灯火可亲

林青霞:我魂牵梦萦的台北

王占黑:搬家

曹景行:爸爸的“大书”

邵丽:写给作家看的《金瓶梅》

孟晖:桐壶还是桐

曹可凡:建筑物里的流动人生

裘小龙:因为施康强,我开始写我们的班志

李荣:我的卢湾,我的向明中学

谢冕:包子记精

陈子善:忆皮皮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